當門球運動員手握球槌,在第十五屆全運會的賽場上沉穩擊球、精準布局時,這項扎根群眾、浸潤百姓生活的草根運動得以從市井街巷登上國家級綜合性運動會的舞臺。
門球的進階之路不僅是運動項目的華麗轉身,更是全民健身戰略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升華的生動體現,折射出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中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深層邏輯。
門球運動的獨特生命力,源自其對體育本質的詮釋。在競技體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外顯張力之外,門球以其輕對抗、重智慧的特性,構建起參與體育的另一種維度——年齡與體能不再是壁壘,戰術博弈與團隊協作成為核心競技要素。這種輕體能化的競技形態,打破了傳統體育的年齡桎梏,使垂髫孩童與耄耋老者得以同場競技,生動演繹著體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場景。
作為全國最高水平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將全民健身活動納入賽事體系,既是對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的制度性回應,也是以頂層設計激活基層體育活力的戰略布局。通過標準化賽事規則的制定、專業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搭建,門球運動得以突破地域與圈層限制,形成從群眾賽事到國家級競技的完整生態鏈。這種自下而上的需求響應與自上而下的資源賦能雙向互動,構建起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
從全民健身的宏觀敘事看,門球入全運具有創新意義。在運動需求日趨多元化的當下,門球憑借其低門檻、高趣味性的特質,既滿足了中老年群體對適度運動的剛性需求,又通過戰術策略的魅力吸引年輕群體,有效彌合了不同代際間的運動鴻溝。更重要的是,門球賽事中以球會友的社交屬性,將體育鍛煉升華為情感聯結的紐帶,在都市生活原子化的背景下,重新構建起溫暖的社群關系網絡,賦予全民健身更深層的社會治理價值。
門球運動所蘊含的體育精神,正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深度契合。賽場上,選手在方寸之間展現的精準計算、沉著決策,體現著實力比拼;團隊成員間的默契配合、彼此信任,彰顯著集體主義的價值。參賽者無論勝負,始終保持禮儀風范,這彰顯出中華體育精神的文化基因。
(軋學超)
編校:陸秋萍
審核:焦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