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明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基石。冰雪產業憑借橫跨多領域、帶動性強的特性,正成為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一個獨特發力點。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其潛能,特別是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整體協同效能等關鍵環節尋求突破,已成為當前重要的理論研究焦點。本文正是基于作者目前開展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冰雪產業新質生產力的要素配置動態優化與協同增效研究”(24YJA890047)的階段性思考,旨在系統梳理冰雪產業賦能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多元路徑。
一、冰雪產業賦能供應鏈的穩健發展
(一)上游強基:制造升級與資源固本
冰雪產業的上游環節涵蓋滑雪裝備制造、場館建設和原材料供應,對產品性能、耐用性和精準度要求極高。滑雪設備、制冰系統和場館設施需在極端低溫、高強度環境下保持高效運轉,因此智能制造、自動化和新材料技術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冰雪裝備制造的技術進步帶來了顯著的外溢效應。先進技術逐步在工業機器人、汽車零部件和精密儀器等高端制造領域推廣,推動了跨行業技術擴散與轉移。這種過程降低了企業對進口設備的依賴,增強了國內企業的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技術積累不僅確保了冰雪產業鏈的穩定性,還為其他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儲備,進一步提升了國內制造體系的整體水平。此外,冰雪裝備制造展現出高度靈活性和適應性。面對市場需求波動時,企業能夠迅速調整產能,將資源投向高附加值領域。這種靈活轉產機制不僅支撐了冰雪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還提升了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為供應鏈韌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中游聯動:賽事驅動與市場調節
冰雪產業的中游環節通過賽事運營和旅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市場需求牽引力,為供應鏈的靈活管理提供了實踐支撐。與其他賽事相比,冰雪賽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區域性特點,對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的依賴性更強?;⒈鶋氐荣愂虏粌H需要專業化場地和高標準設施,還要求企業在嚴格的氣候條件下精準滿足瞬時需求。這種特性促使供應鏈管理具備高度適應性和敏捷性,以確保賽事順利進行。
冰雪賽事與旅游活動的協同發展進一步推動了住宿、交通、餐飲等相關產業鏈的繁榮。在賽事期間,場館運營、裝備供給和交通運輸的協調要求顯著提高,物資和服務必須在短時間內高效調度。這種高度集中的服務需求使供應鏈需要確保每個環節緊密協同。這一運營模式不僅優化了冰雪產業鏈的內部效率,也為其他行業的精細化管理和供應鏈優化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
同時,大數據與智能分析在冰雪賽事中的廣泛應用增強了供應鏈的前瞻性調控能力。通過分析氣候變化、客流波動和市場需求,賽事組織方能夠動態調整物資調度與服務配置。這一數據驅動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供應鏈的靈活性和市場適應能力,確保在復雜條件下實現高效運轉。冰雪賽事與旅游的深度聯動,增強了供應鏈的彈性與協同效應,為提升整體供應鏈的應變力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下游賦能:品牌聚力與資本融通
冰雪產業的下游環節展現出品牌與資本協同的獨特特質,為供應鏈的長期穩定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冰雪文化的推廣不僅帶動了市場情感認同與體驗型消費的增長,還激發了滑雪度假、裝備購買等多元需求。這種獨特的消費模式使冰雪產業與旅游、零售等行業形成深度聯動,增強了市場活力。冰雪賽事與品牌的協同合作是其關鍵亮點。冰雪產業通過與時尚、食品和運動裝備品牌的跨界合作,構建了多層次市場網絡。如北京冬奧會引發冰雪主題商品熱銷,推動品牌形象與市場需求的同步擴展。這種聯動擴大了品牌的市場覆蓋面,使供應鏈在季節轉換中保持穩定。
資本投入則進一步促進了供應鏈的韌性發展。維護建設冰雪度假村、滑雪場和冰上運動中心等基礎設施需要資本的長期支持,這些投入為基礎設施與裝備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確保了上下游環節的協同高效。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品牌與資本管理的前瞻性。賽事期間的需求預測、庫存優化與精準調度,確保了供應鏈的靈活應對與市場匹配。這種“需求感知”模式提升了企業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使冰雪產業具備更強的彈性與適應性。在品牌聚力與資本融通的雙重驅動下,冰雪產業不僅為供應鏈注入了持久的市場活力,還為國家供應鏈體系的穩定與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多維統籌:區域協同與全球布局
冰雪產業的發展超越了國內市場,通過區域協同和國際合作構建了多層次供應鏈網絡,實現資源配置優化,并增強了供應鏈的韌性與抗風險能力。東北三省憑借冰雪資源優勢,與京津冀的市場運營優勢互補,形成了跨區域供應鏈結構。這種布局分散了風險,降低了對單一區域的依賴,提高了供應鏈的分布彈性,為應對市場波動和環境變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國際合作方面,我國冰雪產業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倡議,與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在冬季運動裝備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推動國內裝備制造業的現代化升級,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標準。此外,如吉林省通過“冰雪絲路”建設,與東北亞和歐洲市場建立了雙向互動的經濟紐帶,平衡了市場需求的季節性和地域性差異。從供應鏈韌性的視角看,冰雪產業的多維統籌布局通過區域協同和全球合作增強了供應鏈的多元性和彈性??鐓^域的協作網絡提升了我國企業應對全球經濟波動的靈活性,為產業鏈的穩定擴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二、推動冰雪產業供應鏈韌性提升的實踐路徑
(一)強化賽事引領與消費驅動,構建高效市場響應機制
冰雪賽事和節慶活動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對供應鏈韌性提升有顯著推動作用。通過多層次賽事布局和區域輪動,打造冬季消費高峰,并與旅游產業形成協同效應。政府和企業需構建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確保賽事期間雪具、場館設施和配套產品供應的穩定。借助大數據分析精準預測客流需求,實現門票銷售、住宿安排和設備調配的高效銜接,提升供應鏈的市場響應能力。
(二)發展智慧物流與柔性供應鏈,優化資源配置效率
針對冰雪產業的季節性波動和區域跨度大的特點,需構建多層次智慧物流體系,實現裝備制造、場館建設和物資運輸的無縫銜接。推動企業采用模塊化生產模式,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賽事與旅游運營方可引入數字孿生技術與AI分析,優化物流線路和庫存管理,實現精準化與實時調度。物流節點智能化和倉儲設施共享機制的建立,將進一步減少供應鏈的不確定性。
(三)加強產教融合與人才協同,提升供應鏈創新能力
供應鏈的穩定與創新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持。推動冰雪產業與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形成從人才培養到技術開發的全鏈條支持體系。通過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和產教融合基地,加強裝備制造和賽事管理領域的技術突破,提升關鍵環節的自主創新能力。完善志愿者培訓和賽事服務體系,確保人才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匹配,增強供應鏈的自我修復與創新能力。
(四)構建全球合作與風險管理體系,提升產業鏈抗風險能力
冰雪產業的供應鏈韌性不僅依賴于國內資源配置,還需加強國際市場合作。通過參與“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冰雪經濟合作,與北歐和東北亞地區在技術和裝備領域深化協作,建立多層次國際供應鏈網絡。企業應提前布局備用供應商與物流渠道,應對市場波動與供應中斷。通過覆蓋全產業鏈的風險管理體系,提升供應鏈應對外部沖擊的自適應能力。
本文作者:張東徽(金陵科技學院教授) 李玉超(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講師)
編校:陸秋萍
審核:焦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