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上的民族”擁有“生下來會唱歌,走路就會跳舞”的天賦。在北川,“千年羌鄉運動健康”吹響體育振興鄉村的號角。日前,由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中國農民體育協會主辦的2025年全國老年人體育助力鄉村振興活動舉行,讓北川再次聚焦全國目光。
此次活動北川以體育為媒,搭建起交流合作的橋梁,吸引了來自全國17支老年體育代表隊、近300人參與交流展示。
北川羌族自治縣老年人體育協會副主席田強在接受采訪時難掩激動:“北川渴望借助這個全國性舞臺,讓更多人了解北川從廢墟到新城的發展歷程,推動北川走向全國,實現文體旅深度融合,以全民健身和老年人體育活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作為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全縣17.41萬人口中,老年人占比達25.27%,其中,64.63%的老年人經常投身體育鍛煉,體育氛圍濃厚,先后榮獲眾多國家級、省級榮譽,并于2024年入選“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縣”。
立足縣情,北川創新提出“體育養老、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針對留守老人占比高、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災后重建體育設施完善的特點,重點打造氣排球、廣場舞、太極拳三大特色品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將老年體育工作納入全民健身總體規劃,建立“四個一”工作機制,出臺《關于加強老年體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并構建“1+4+N”協同機制。縣教體局創新實施“三員制度”,并組織起一支由100名老年體育骨干組成的“銀發教練團”,他們深入鄉村、景區、社區,每年開展50余場志愿服務,惠及1.2萬人次,成為全民健身的有力引領者。
在北川,特色體育模式綻放出絢麗光彩。“廣場舞+”模式將現代健身操與鍋莊舞完美融合,專業編導創編出《古斯都健身操》等特色舞蹈,通過“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的常態機制,舉辦各類展演活動。73歲的非遺傳承人王阿媽欣喜地說:“以前年輕人覺得羌族舞土氣,現在跟著我們越跳越時尚,傳統文化就這樣傳下去了。”廣場舞不僅帶動了羌繡、羌笛等非遺產品銷售,還化解了多起鄰里糾紛,成為促進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的紐帶。
“氣排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年近70的張大爺在地震后曾一度消沉,加入氣排球隊后重獲新生,如今成為“勵志教練”。“氣排球+”模式以永昌鎮禹龍社區為典范,利用重建閑置場地建成氣排場,組建“禹龍騰飛”老年氣排球隊,采用“以老帶新”培養模式,連續舉辦氣排球邀請賽,吸引省內外隊伍參賽,帶動周邊消費超200萬元。
北川還通過“太極+”模式實施“太極三進”工程,讓太極拳走進院落、鄉村、景區。清晨,小區院落里太極拳愛好者舒展身姿;鄉村中,老年志愿者耐心教學;景區內,太極拳展示成為獨特風景,有效促進了鄉村治理。
此外,北川老體協以各類節日與賽事為平臺,組織豐富多樣的老年體育活動,滿足不同層次愛好者的健身需求。積極承辦大型體育賽事,推動文體旅深度融合,“賽事經濟”蓬勃發展,帶動農產品銷售,提升北川影響力,讓“銀發引擎”托舉著羌鄉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記者 馮蕾)
編校:陸秋萍
審核: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