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0日開賽以來,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以下簡稱“蘇超”)正以一場場“草根”賽事,演繹著足球與經濟、文化、生活等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這場由江蘇省政府主導、13個設區市全員參與的業余足球聯賽,不僅以場均超3萬人的上座率、數百億次的社交媒體傳播量成為現象級體育事件,還以“足球+”模式激活文旅消費、拉動區域經濟,為中國消費經濟創新提供新范式。“蘇超”憑借體育賽事與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成功構建起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深厚文化內涵與可觀商業價值的體育文化品牌。賽場上,各隊之間競技水平的比拼,最終反映的是各市足球青訓的實力。賽場外,“票根經濟”發揮獨特且關鍵的作用,有力推動著“蘇超”鏈式消費。隨著賽場內外觀賽人數日益增加,各隊獨特的球迷文化也逐漸開始形成。如何推動“蘇超”實現從“走紅”到“長紅”的跨越,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亟待探索的課題。
以“蘇超”賽事為引擎 促進相關服務消費
7月5日,聯賽第六輪南京隊VS蘇州隊的比賽現場觀眾達到60396人,創下中國業余足球賽事單場觀眾上座新紀錄;遍布全城的“第二現場”形成強大共振,帶動南京景區門票訂單同比增長超255%,拉動客流142.5萬人次(同比增長30.1%),商品銷售額達3.4億元(同比增長16.5%),充分展示賽事促消費的巨大潛力。
繼續放大票根經濟效應。進一步發揮“蘇超”賽事IP價值,將賽事門票與景區游覽(如憑票享牛首山、紅山動物園等景點折扣)、餐飲消費(合作商家專屬優惠)、購物優惠(商圈聯名促銷)等權益有機結合,打造“看比賽、游景點、享美食、購好物”的一站式文體旅商融合消費新場景。通過聯動模式,既能提升球迷觀賽體驗,又能有效拉動二次消費,真正實現“小票根大經濟”的乘數效應,為南京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著力塑造夜間經濟集聚區。一方面,發揮賽事“黃金時段”優勢,借助“蘇超”賽事大部分在晚間舉行的特點,聯動新街口、河西、百家湖等商圈延長營業時間,推出“賽事特惠套餐”“球迷專屬停車券”“夜間消費折扣券”等配套服務,讓足球激情轉化為消費活力。另一方面,打造比賽第二現場,結合南京市《關于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在百家湖1912、銀杏里文化藝術街區等網紅地標,設置巨型LED觀賽區、球迷互動打卡點及主題市集,打造全新觀賽體驗空間,催生全國知名球迷集聚區,形成城市特色符號。
以“蘇超”賽事為契機 促進足球文化培育
足球競技水平的提升離不開足球文化的滋養。南京曾經有廣泛的球迷基礎,也逐漸形成地域特色的足球文化雛形。“蘇超”賽事吸引大量非專業球迷關注,如借此契機培育擴大球迷群體,引導積極健康向上的足球文化氛圍,將為未來的足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通過高水平賽事培育足球文化精神內涵。一是引進高水平賽事,借助2026年青奧體育公園專業足球場落成之機,引進國際賽事,滿足群眾對高水平賽事的觀賽需求,學習借鑒國外足球文化精髓。二是深化“蘇超”品牌培育,把聯賽打造成球迷聚集的最廣泛平臺,逐步養成文明觀賽理念和對城市文化的認同,形成特色足球文化。三是提升職業聯賽水平,培養專業的球迷群體,力爭實現1支中超、1支中甲、2支中乙俱樂部的職業足球發展格局,讓周末觀賽逐漸成為南京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習慣。
通過特色衍生品培育足球文化消費業態。一方面,構建本土化足球文化產品體系,創作融合南京元素的球迷歌曲,廣泛征集主場橫幅、標語、口號,以地域特色文化標識增強觀賽群眾歸屬感。另一方面,開發玩具、鑰匙扣、折扇、背包等衍生品,設計球迷服裝、圍巾等應援裝備,形成城市流動標識。
以“蘇超”賽事為支點 促進青訓體系完善
南京市作為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在體教融合共建青訓體系上有鮮明的特色,相關經驗做法被央媒多次報道,“蘇超”聯賽期間,各大媒體聚焦青訓工作,為進一步推進南京青訓提供難得的機遇。
健全完善青訓人才閉環。職業梯隊青訓、市區兩級青訓中心、社會青訓機構和校園足球四類青訓力量互促互通、無縫銜接,打造一條龍人才培養體系。作為承接校園足球和職業足球的關鍵環節,市區兩級青訓中心體系不斷加強,依托12所足球特色小學打造區級青訓中心,依托4所足球特色初中和3所足球特色高中打造市級青訓中心。在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青訓人才疏通以下幾個發展方向:第一類是以足球特長生身份考入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第二類是進入省隊或職業足球俱樂部,第三類是進入“蘇超”南京隊,從而形成人才上升通道,減少后顧之憂。
培養引進優秀專業人才。借助“蘇超”平臺擴大南京在全國的影響力,吸引優秀足球教練員、裁判員和足球管理人員來寧,加強南京青訓隊伍,同時充分利用上述青訓成才通道培養退役球員成為青訓教練員或裁判員,反哺充實青訓師資力量,不斷提高南京青訓專業技能水平。
做大做強青訓賽事體系。一是優化“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尤其是重點打造高中聯賽,這是實現校園足球向職業隊、國家隊輸送人才的關鍵環節。二是打造南京市青訓中心聯賽,向社會青訓機構開放,擴大參賽范圍,提升賽事質量。三是組織“金陵杯”國際青少年足球邀請賽,通過與國際高水平青少年隊伍同場競技,拓展國際視野,提高發展平臺。
大力建設各類足球場地。借助“蘇超”熱度,加大場地建設力度,力爭達到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2塊以上的目標。一是利用公園綠地空間建設嵌入式足球場地;二是在高架橋下、建筑樓頂、“金角銀邊”等建設7人制或5人制足球場地;三是促進校園足球場地向社會開放,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措施保障,逐步達到全市校園足球場地向社會開放率超過60%,提高場地綜合利用效率。
以“蘇超”賽事為紐帶 促進國際交流開展
“蘇超”賽事吸引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借此機會大力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利用友好城市等有利條件,繼續和英國、德國、巴西、阿根廷等足球強國保持密切聯系,邀請優秀教練員講師前來授課,組織優秀運動員外出比賽,探索建立海外青訓基地。積極推進金磚國家足球聯盟中國總部落戶南京,籌備金磚國家城市足球聯賽和青少年足球交流活動。
“蘇超”的走紅,既是江蘇各市經濟實力、文化底蘊與體育基礎的集中展現,也為足球運動與足球經濟的發展提供全新路徑。通過促進產業發展、培育足球文化、完善青訓體系,可以有效推動“蘇超”從頂流賽事成長為可持續發展的體育文化IP,為足球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王科)
編校:陸秋萍
審核:焦一佳